【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高雄市, 三民區, Taiwan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御定歷象考成後編 十卷 題要】

御定歷象考成後編 十卷 題要

乾隆二年奉敕撰。新法算書推步法數。皆仍西史第谷之舊。其圖表之參差。解說之隱晦者。

聖祖仁皇帝歷象考成上下二編。研精闡微。窮究理數。固已極一時推步之精。示萬世修明之法矣。

第測驗漸久而漸精。算術亦愈變而愈巧。自康熙中西洋噶西尼法蘭德等出。

又新製墜子表以定時。千里鏡以測遠。以發第谷未盡之義。大端有三。

其一謂太陽地半徑差。舊定爲三分。今測止有十秒。蓋日天半徑甚遠。測量所係。祇在秒微。

又有蒙氣。雜乎其內。最爲難定。因思日月星之在天。惟恆星無地半徑差。

若以日星相較。可得其準。而日星不能兩見。是測日不如測五星也。

土木二星在日上。地半徑差愈微。金水二星雖有時在日下。而其行繞日。逼近日光。

均爲雖測。惟火星繞日。而亦繞地。能與太陽衝。故夜半時火星正當子午線。

於南北兩處測之。同與恆星相較。其距恆星若相等。則是無地半徑差。

若相距不等。卽爲有地半徑差。其不等之數。卽兩處地半徑差之較。且火星衝太陽時。

其距地較太陽爲近。則太陽地半徑差。以比例算之。必更小於火星地半徑差也。

其一謂淸蒙氣差。舊定地平上爲三十四分。高四十五度。止有五秒。

今測地平上止三十二分。高四十五度。尚有五十九秒。其說謂蒙氣繞乎地球之周。

日月星照乎蒙氣之外。人在地面。爲蒙氣所映。必能視之使高。

而日月星之光線。入乎蒙氣之中。必反折之使下。故光線與視線。在蒙氣之內。則合而爲一。

蒙氣之外。則歧而爲二。所歧雖有不同。而相合則有定處。

自地心過所合處作線抵圜周。則此線卽爲蒙氣之割線。視線與割線成一角。

光線與割線。亦成一角。二角相減。卽得蒙氣差角也。

其一謂日月五星之本天。舊說爲平圓。今以爲橢圓。兩端徑長。兩腰徑短。

蓋太陽之行有盈縮。由於本天有高卑。春分至秋分行最高半周。故行縮而歷日多。

秋分至春分行最卑半周。故行盈而歷日少。

其說一爲不同心天。一爲本輪。而不同心天之兩心差。卽本輪之半徑。故二者名雖異。而理則同也。

第谷用本輪推盈縮差。惟中距與實測合。而最高最卑前後則差。

因用均輪以消息之。然天行不能無差刻。白爾以來。屢加精測。

又以均輪所推高卑前後。漸有微差。乃設本天爲橢圓。均分橢圓面積。爲逐日平行之度。

則高卑之理。旣與舊說無異。而高卑前後盈縮之行。乃俱與實測相符也。

據此三者。則第谷舊法。經緯俱有微差。雍正六年六月朔日食。以新法較之。纖微密合。

是以世宗憲皇帝特允監臣戴進賢之請。命修日躔月離二表。續於歷象考成之後。

然有表無說。亦無推算之法。吏部尚書顧琮。恐久而失傳。

奏請增修表解圖說。仰請睿裁。垂諸永久。

凡新法與舊不同之處。始抉剔底蘊。闡發無餘。而其理仍與聖祖仁皇帝御製上下二編。

若合符節。益足見聖聖相承。先後同揆矣。





【御定歷象考成 四十二卷】

御定歷象考成 四十二卷

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律歷淵源之第一部也。

案推步之術。古法無徵。所可考者。

漢太初術以下。至明大統術而已。自利瑪竇入中國。測驗漸密。而辨爭亦遂日起。終明之世。

朝議堅守門戶。訖未嘗用也。

國朝聲教覃敷。極西諸國。皆累譯而至。其術愈推愈精。

又與崇禎新法算書圖表不合。而作新法算書時。甌羅巴人自秘其學。立說復深隱不可解。

聖祖仁皇帝。乃特命諸臣。詳考法原。定著此書。

分上下二編。上編曰揆天察紀。下編曰明時正度。

集中西之大同。建天地而不悖。精微廣大。殊非管蠡之見所能測。

今據其可以仰窺者。與新法算書互校。

如黃道斜交赤道。而出其內外。其相距之度。卽二至太陽距赤道之緯度。

新法算書。用西人第谷所測。定爲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

今則累測夏至午正太陽高度。得黃赤大距爲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三十秒。較第谷所測。減少二分。

蓋黃赤二道。由遠而近。其所以古多今少。漸次移易之故。非巧算所能及。

故當隨時密測。以合天行者也。

又時差之根。其故有二。一因太陽之實行。而時刻爲之進退。蓋以高卑爲加減之限也。

一因赤道之升度。而時刻爲之消長。蓋以分至爲加減之限也。

新法算書。合二者以立表。名曰日差。

然高卑每年有行分。則宮度引數。必不能相同。合立一表。歲久必不可用。

今分爲二表。加減二次。而於法爲密矣。

又新法算書。推算日食三差。以黃平象限爲本。

然三差並生於太陰。而太陰之經緯度。爲白道經緯度。

當以白平象限爲本。太陰在此度。卽無東西差。而南北差最大。與高下差等。

若在此度以東。則差而早。宜有減差。

在此度以西。則差而遲。宜有加差。

其加減有時而與黃平象限同。有時而與黃平象限異。故定交角。

有反其加減之用也。

又歷來算術。定月食初虧復圓。方位東西南北。主黃道之經緯言。非謂地平經度之東西南北也。

惟月實行之度在初宮六宮。望時又爲子正。則黃道經緯之東西南北。與地平經度合。

否則黃道升降有邪正。而加時距午有遠近。兩經緯迥然各別。

所推之東西南北。必不與地平之方位相符。

今實指其在月體之上下左右。爲衆目所共睹。較舊法更爲親切。

又新法算書。言五星古圖以地爲心。新圖以日爲心。

然第谷推步均數。惟火星以日爲心。若以地爲心立算。其得數亦與之同。

知第谷乃虛立巧算之法。而五星本天。實皆以地爲心。

蓋金水二星以日爲心者。乃其本輪。非本天也。

土水火三星以日爲心者。乃次輪上星行距日之蹟。亦非本天也。

至若弧三角之法。新法算書所載圖說。殊多龐雜。而正弧又遺黃赤互求之法。

今以正弧約之。爲對邊對角。及垂弧矢較三比例。則周天經緯。皆可互求。而操之有要矣。

此皆訂正新法算書之大端。其餘與新法算書相同者。亦推術精密。無差累黍。

洵乎大聖人之制作。萬世無出其範圍者矣。




【御定儀象考成 三十二卷 題要】

御定儀象考成 三十二卷  題要

乾隆九年奉勅撰。乾隆十七年告成。御製序文頒行。卷首上下。爲御製璣衡撫辰儀。

卷第一之十三。爲總紀恆星。及恆星黃道經緯度表。

卷第十四之二十五。爲恆星赤道經緯度表。

卷第二十六。爲月五星相距恆星黃赤道經緯度表。

卷第二十七之三十。爲天漢經緯度表。案璣衡之製。

馬融鄭玄註尚書。皆以爲渾儀是其遺法。唐床而後。日以加詳。

然規環旣多。遮蔽隱映之患。勢不能免。郭守敬析之爲簡仰二儀。人稱其便。

康熙十三年。聖祖仁皇帝。命監臣南懷仁。新製六儀。赤道黃道。分爲二器。皆不用地平圈。

而地平象限紀限天體諸儀。則地平之經緯。與黃赤之錯綜。皆已畢具。

又命監臣紀利安。製地平經緯儀。合地平象限二儀而爲一。其用尤便。

皇上親莅靈臺。徧觀儀象。以渾天製最近古。

而時度信。宜從今改制新儀。錫名曰璣衡撫辰。誠酌古準今。

損益盡善。儀制凡三重。其在外者。卽古之六合儀。而不用地平圈。

其正立雙環。爲子午圈。斜倚單環。爲天常赤道圈。

其南北二極。皆設圓軸。軸本貫於子午雙環。中空而軸內向。經貫內二重之環。

又依京師北極高度。而上五十度五分爲天頂。於天頂拖垂線。以代地平圈。故不用地平圈也。

其內卽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黃道圈。其貫於二極之雙環。爲赤極經圈。結於赤極經圈之中要。

與天常赤道平運者。爲遊旋赤道圈。自經圈之南極。作兩象限弧以承之。

測得三辰之亦道經緯度。則黃道經緯可推。

且黃赤距緯。古遠今近。縱或日久有差。而儀器無庸改制。故不用黃道圈也。

又其在內卽古之四游儀。貫於二極之雙環。爲四游圈。定於游圈之兩極者。爲直距。

綰於直距之中心者爲窺衡游圈。中要設直表以指經度及時。窺衡右旁。

設直表以指緯度。此則古今所同也。

又星辰循黃道行。每七十年差一度。黃赤大距。亦數十年而差一分。

靈臺儀象志中所列諸表。皆據曩時分度。

今則逐時加修。得歲差眞數。其三垣二十八宿。以及諸星。

今昔多少不同者。並以乾隆九年甲子爲元。驗諸實測。比舊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

亦前古之所未聞。密考天行。隨時消息。

所以示萬年修改之道者。舉不越乎是編之範圍矣。




【圜容較義 一卷】

圜容較義 一卷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李之藻撰。亦利瑪竇之所授也。

前有萬歷甲寅之藻自序。稱凡厥有形。惟圜爲大。有形所受。惟圜至多。渾圜之體難名。

而平面之形易析。試取同周一形。以相參考。

等邊之形。必鉅於不等邊形。多邊之形。必鉅於少邊之形。最多邊者圜也。最等邊者亦圜也。

析之則分秒不漏。是知多邊。聯之則圭角全無。是知等邊。不多邊等邊。則必不成圓。

惟多邊等邊。故圜容最鉅。

昔從利公研窮天體。因論圜容。拈出一義。次爲五界十八題。借平面以推立圜。

設角形以徵渾體云云。蓋形有全體視爲一面。從其一面例其全體。故曰借平面以測立圜。

面必有界。界爲線爲邊。兩線相交必有角。析圜形則各爲角。

合角形則共成圜。故曰設角以徵渾體。其書雖明圓容之義。

而各面各體比例之義。胥於是見。且次第相生。於周髀圓出於方。

方出於矩之義。亦多足發明焉。




【歷體略 三卷】

歷體略 三卷

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王英明撰。英明字子晦。開州人。萬歷丙午舉人。

是編成於萬歷壬子。上卷六篇。曰天體地形。

曰二曜。曰五緯。曰辰次。曰刻漏極度。曰雜說。中卷三篇。曰極宮。曰象位。曰天漢。

下卷則續見歐邏巴書。撮其體要。

曰天體地度。曰度里之差。曰緯曜。曰經宿。曰黃道宮界。曰赤道緯躔。曰氣候刻漏。

凡七篇。又附論日月交食一篇。

然其上中二卷。所講中法。亦皆與西法相脗合。

蓋是時徐光啓新法算書。雖尚未出。而利瑪竇先至中國。業有傳其說者。故英明陰用之耳。

所論皆天文之梗概。不及後來梅文鼎薛鳳祚諸人。兼備測量推步之法。

然學天文者。必先知象緯之文。與運行之故。而後能因其度數。究其精微。是書說雖淺近。

固初學後入之門徑也。卷首冠以五圖。據翁漢麐序。英明原著書而不著圖。此本乃順治丙戌。

英明之子懩。官江南督糧道時。以原本重刊。

屬漢麐所補。懩跋稱位置編帙。與前刻少異。

考書中步天歌第一章。下有附註。稱步天歌無善本。茲從先生訂正。

庶鮮魚魯之譌云云。核其文義。亦漢麐之語。

則是書蓋經漢麐重訂。非其原本矣。





【渾蓋通憲圖說 二卷】

渾蓋通憲圖說 二卷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李之藻撰。之藻有頖宮禮樂疏。已著錄。 

是書出自西洋簡平儀法。蓋渾天與蓋天。皆立圓而簡平。 

則繪渾天爲平圓。則渾天爲全形。人目自外還視。 

蓋天爲半形。人目自內還視。而簡平止於一面。則以人目定於一處。而直視之之所成也。 

其法設人目於南極或北極。以視黃道赤道。 及晝長晝短諸規。憑視線所經之點。歸界於一平圓之上。

次依各地北極出地。以視法取天頂及地平之周。仍歸界於前平圓之內。 

次依赤道經緯度。以視法取七曜恆星。亦歸界於前平圓之內。 

其視法以赤道爲中圈。赤道以內愈近目。則圈愈大而徑愈長。 

赤道以外愈遠目。則圈愈小而徑愈短。之藻取晝短規爲最大圈。乃自南極視之。 

晝短規近目而圈大。其意以爲中華之地北極高。 

凡距北極百一十三度半以內者。皆在其大圈內也。

卷首總論儀之形體。上卷以下。規畫度分時刻及制用之法。後卷諸圖。咸根柢於是。

梅文鼎嘗作訂補一卷。其說曰。渾蓋之器。以蓋天之法。代渾天之用。

其製見於元史扎瑪魯鼎(原作扎馬魯丁。今改正。) 所用儀器中。竊疑爲周髀遺術。流入西方。 

然本書黃道分星之法。尚闕其半。故此器甚少。蓋無從得其制也。 

茲爲完其所闕。正其所誤。可以依法成造云云。 

又有璇璣尺解一卷。皆足與此書相輔而行。以已見交鼎書中。茲不復贅焉。




【測量法義 一卷 測量異同 一卷 句股義 一卷】

測量法義 一卷 測量異同 一卷 句股義 一卷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徐光啓撰。首卷演利瑪竇所譯。以明句股測量之義。首造器。器卽周髀所謂矩也。

次論景。景有倒正。卽周髀所謂仰矩覆矩臥矩也。次設問十五題。

以明測望高深廣遠之法。卽周髀所謂知高知遠知深也。

次卷取古法九章句股測量。與新法相較。證其異同。

所以明古之測量。法雖具而義則隱也。

然測量僅句股之一端。故於三卷則專言句股之義焉。

序引周髀者。所以明立法之所自來。而西術之本於此者。亦隱然可見。

其言李冶廣句股法。爲測圓海鏡。已不知作者之意。

又謂欲說其義而未遑。則是未解立天元一法。而謬爲是飾說也。

古立天元一法。卽西借根方法。是時西人之來亦有年矣。

而於冶之書。猶不得其解。可以斷借根方法。必出於其後也。三卷之次第。大略如此。

而其意則皆以明幾何原本之用也。

蓋古法鮮有言其義者。卽有之。皆隨題講解。

歐邏巴之學。其先有歐几里得者。按三角方圓。推明各數之理。

作書十三卷。名曰幾何原本。(按後利瑪竇之師丁氏續爲二卷。共十五卷。)自是之後。

凡學算者。必先熟習其書。如釋某法之義。遇有與幾何原本相同者。

第註曰見幾何原本某卷某節。不復更舉其言。

惟幾何原本所不能及者。始解之。此西學之條約也。

光啓旣與利瑪竇譯得幾何原本前六卷。並欲用是書者。依其條約。故作此以設例焉。

其測量法義序云。法而系之義也。自歲丁未始也。

曷待乎於時。幾何原本之六卷。始卒業矣。

至是而傳其義也。可以知其著書之意矣。




【新法算書 一百卷】

新法算書 一百卷

編修陳昌齊家藏本

明大學士徐光啓。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光祿寺卿李天經。及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

所修西洋新歷也。明自成化以後。歷法愈謬。

而臺官墨守舊聞。朝廷亦憚於改作。建議者俱格而不行。

萬歷中。大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等。先後至京。俱精究歷法。五官正周子愚。請令參訂修改。

禮部因舉光啓之藻任其事。而庶務因循。未暇開局。

至崇禎二年。推日食不驗。禮部乃始奏請開局修改。以光啓領之。時滿城布衣魏文魁。

著歷元歷測二書。令其子獻諸朝。光啓作學歷小辨。以斥其謬。文魁之說遂絀。

於是光啓督成歷書數十卷。次第奏進。而光啓病卒。

李天經代董其事。又續以所作歷書及儀器上進。

其書凡十一部。曰法原。曰法數。曰法算。曰法器。曰會通。謂之基本五目。

曰日躔。曰恆星。曰月離。曰日月交會。曰五緯星。曰五星交會。謂之節次六目。

書首爲修歷緣起。皆當時奏疏。及考測辨論之事。

書末歷法西傳。新法表異二種。則湯若望入本朝後所作。而附刻以行者。

其中有解。有術。有圖。有考。有表。有論。皆鉤深索隱。密合天行。足以盡歐邏巴歷學之蘊。

然其時牽制於廷臣之門戶。雖詔立兩局。累年測驗。明知新法之密。竟不能行。

迨聖代龍興。乃因其成帙。用備疇人之掌。豈非天之所祐。有開必先。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越我聖祖仁皇帝。天亶聰明。乾坤合契。

御製數理精蘊歷象考成諸編。益復推闡微茫。窮究正變。

如月離二三均數。分爲二表。交食改黃平。象限用白平。象限方位以高弧定上下左右。

又增借根方法解。對數法解。於點線面體部之末。皆是書所未能及者。

八線表舊以半徑數爲十萬。各線數逐分列之。今改半徑數爲千萬。各線數逐十秒列之。

用以步算。尤爲徑捷。至欽定歷象考成後編。

日月以本天爲橢圓。交食以日月兩經斜距爲白道。以視行取視距。推步之密。垂範萬年。

又非光啓等所能企及。然授時改憲之所自。其源流實本於是編。故具錄存之。

庶論西法之權輿者。有考於斯焉。





【簡平儀說 一卷 提要】

簡平儀說 一卷 提要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西洋人熊三拔撰。

據卷首徐光啓序。蓋嘗參證於利瑪竇者也。

大旨以視法取渾圓爲平圓。而以平圓測量渾圓之數也。

凡名數十二則。用法十三則。其法用上下兩盤。

天盤在下。所以取赤道經緯。故有兩極線。赤道線。節氣線。時刻線。

地盤在上。所以取地平經緯。故有天頂。有地平。有高度線。有地平分度線。

皆設人目自渾體外遠視。其正對大圓爲平圓。斜倚於內者爲橢圓。當圓心者爲直線。

其與大圈平行之距等小圈。亦皆爲直線。地盤空其半圓。使可合視。二盤中挾樞紐。使可旋轉。

用時依其地。北極出地平高度安定二盤。則赤道地平兩經緯。交錯分明。

凡節氣時刻高度偏度。皆可互取其數。天盤用方版。上設兩耳表。以測日影。

地盤中心繫墜線。以視度分。立用之。可以得太陽高弧度。旣得太陽高弧。

則本時諸數。亦皆可取。

蓋是儀寫渾於平。如取影於燭。

雖云借象。而實數出焉。弧三角以量代算之法。實本於此。

今復推於測量。法簡而用捷。亦可云數學之利器矣。